(2025年5月2日,香港)由聯合出版集團及旗下香港中和出版公司主辦的「學者講壇」叢書發布暨香港學術出版研討會4月30日下午在聯合出版大廈25樓會議室舉行。
圖 | 全場大合照
香港中和出版公司自2024年以來推出「學者講壇」系列叢書,邀得港澳知名院校優秀中青年學者,將各自專業研究領域以適宜普及閱讀的圖書形式推出,呈現今日學術研究的視野與特色。迄今已出版《微觀〈漢書〉:史家筆下的西漢人和事》《魏晉的哀愁:〈世說新語〉中知識階層的困惑與抉擇》《聲律之舞:詩詞聯創作八講》等,新作品亦在陸續推出及策劃。

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教授潘銘基、副教授陳煒舜,澳門城市大學人文及社會科學院教授陳岸峰叢書作者分享各自作品及研究體會;香港恆生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凌頌榮,香港大學中文學院講師賴慶芳,香港浸會大學人文及創作系助理教授唐睿,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高級講師程中山分享不同領域研究心得;香港資深出版人、歷史學家陳萬雄,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榮譽教授何文匯,香港城市大學原中國文化中心主任鄭培凱,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榮休教授周佳榮,香港能仁專上學院文學院教授黃坤堯,香港都會大學榮譽教授李學銘分享不同研究領域的心得;聯合出版集團副董事長兼總裁李濟平、董事都基才,香港中和出版公司總經理兼總編輯陳鳴華等教育出版界嘉賓以及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浸會大學等在校學生代表出席活動。
聯合出版集團副董事長兼總裁李濟平在致辭時用「扎根與突圍」、「傳播與對話」、「傳承與共生」三對關鍵詞來概括。他認為,學術的生命力,既源於對專業領域的深耕,更在於讓象牙塔內的灼見,化作公共閱讀的星光。「學者講壇」叢書,既是學者們嚴謹治學的智慧結晶,也是香港學術交流的縮影。叢書的出版,既為學界提供了一個開放的話語平台,也為公眾理解學術價值打開一扇視窗。香港作為中西文化交融之地,中華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在這裡融合共生。學術出版既要傳承學術薪火,也要回應時代需求,希望能有更多富有文化底蘊、反映當代中國、具備國際視野的作品與讀者見面。
圖 | 聯合出版集團副董事長兼總裁李濟平致辭
研討會上,《微觀〈漢書〉》作者潘銘基教授用「輕學術」來形容對這套叢書的感受。既帶有學術性,又不是專門的論文,卻是一種傳播學術的方法。「大學裡面是一個象牙塔,如果我們想要把塔內跟塔外的連在一塊的時候,我就覺得中和這套書其實非常重要。」他也提及,在香港致力於發展留學品牌的現在,這套叢書有助於向外展示香港大專院校學者的特點。
圖 | 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教授潘銘基分享
《聲律之舞》作者陳煒舜教授也贊同「輕學術」對於作者的價值:學者們在研究、教學的過程中有一些自己的想法,但是不一定能夠馬上用論文的方式把它表達出來,如果能夠通過論文以外的寫作形式把這些想法先表達出來,然後進一步發展成熟,就別具意義。
圖 |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副教授陳煒舜分享
《魏晉的哀愁》作者陳岸峰教授因事未能到會。在書面致辭中,他稱讚這套叢書讓中青年學者將各擅之學科、受歡迎之授課專題,以適宜普及閱讀的圖書形式推出。他也表示香港學界前輩身體力行,令人敬佩,值得新一代學人傳承接力。
其他學者淩頌榮博士、賴慶芳博士、唐睿博士、程中山博士等亦分享了各自對於研究、著述和出版的心得。
香港資深出版人、歷史學者陳萬雄博士認為,在文明價值受到科技強大衝擊的今天,出版可謂是守護文明的其中一道防線。他回顧中國近現代最重要的出版社,通過出版著作培養過眾多學者為社會作出重要貢獻。「今天中和能夠在香港這個地方,為香港的青年學者出版他們的著作,讓他們慢慢形成一個成熟的體系,能夠承擔這個工作,我覺得是非常有意義的事。」
圖 |香港資深出版人、歷史學者陳萬雄博士分享
李學銘教授1960年畢業於新亞書院,見證了六十餘年的變遷。他特別提及學術傳承的價值。認為應該重視淵源,重視傳承,也重視發展。他特別引用陳寅恪的兩句詩「尋夢難忘前度事,種花留與後來人」表達學術傳承的意義。
圖 |香港都會大學榮譽教授李學銘分享
鄭培凱教授認為,這套書不僅僅是「輕學術」,作者們的著述都扎實有據,而深入淺出的風格能夠讓大多數的人對學術對文史發生興趣。過去老一輩的學者不乏這樣的作品,不是學術論文,但讀者都能得到很深的感悟。
圖 |香港城市大學原中國文化中心主任鄭培凱分享
周佳榮教授鼓勵道,作者在年輕時的作品很重要,因為當年有理想,有衝勁,即便不是很成熟,回顧來看卻能成就一本好書。他舉日本的同類例子提出建議,一個人寫一本書,易被湮沒,一批人一同來寫一套書,共同呈現,影響力會更大。
圖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榮休教授周佳榮分享
黃坤堯教授認為,「學者講壇」的書並不算「輕學術」,應視為專業學術的文章,非常嚴肅,每本書的專題都是文化的重中之重,可以說是經典的詮釋。把經典、傳統文化用現在的觀點來融會詮釋,對香港的學術界會有頗大的影響。
圖 |香港能仁專上學院文學院教授黃坤堯分享
何文匯教授在聽取討論後,回憶了過去在歐美和香港出版學術著作的經歷,也分析比較了各類型學術書的特點。他肯定「學者講壇」的目標清晰,認為學術著作有深淺,出版可以有分工。他也建議,除了內容好之外,設計和宣傳也至關重要。如果透過成熟的宣傳,讓作品接觸到更多讀者,就是一個重要的貢獻。
圖 |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榮譽教授何文匯分享
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總經理兼總編輯陳鳴華策劃並主持了叢書的出版及研討會。他表示,這套叢書的領域會繼續拓展,目前以文史哲為主,亦會向社科、人文、經濟、法律等學科開放和延伸。他分享作為出版者的理念:「專業需走出專區,專有可以分享為公有;成長有賴於生態,成果要轉化為影響;時代巨變,出版貴在專注韌性、積累堅持和責任擔當。前輩引領、後代接力,學術和出版大有希望。」
圖 |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總經理兼總編輯陳鳴華分享